走进客家祖地上杭
一个稍得空余的星期天,我倘佯在千年古邑上杭的大街小巷,去追寻那披荆斩棘创建美好家园的先辈们的足迹!
上杭地处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境内群山绵延,丘陵起伏,河流交错,盆地相间;客家母亲河——汀江及其主要支流旧县河、黄潭河纵贯全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上杭成为唐宋以来南迁客家先民理想的休养生息之地,经过几代人的繁衍发展,他们中的一些人又靠着便捷的汀江航运,拜别祖宗、携妻挈子,踏上漫漫的开拓播迁之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学导论》这书中列出粤东主要的18个客家姓氏中有16个是从上杭迁去的;江西省修水县编的《客家人在修水》一书中也说,该县有21个姓氏是从上杭迁去的。从明代至民国初年,闽粤赣地区客家姓氏在上杭城区共建有86座总祠及分祠。而在百里杭川的灵山秀水之间又安葬着众多的客家姓氏开基始祖,他们的庐墓至今保存完好,不少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政府的重视。而外貌不扬,内藏丰富的上杭客家族谱馆却珍藏有100来个姓氏,1000余个版本1万余册的被客家人视为传家至宝的客家族谱,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吸引着众多的客家学研究专家,也吸引着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客家人。
沿着古城小巷,我来到了杭中路59号,这里有座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郭氏家庙。庙宇大门的石刻楹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北宋仁宗年间。唐朝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的第13世孙郭福安奉朝廷之命从抚州府来到刚置县不久的汀州府上杭任承事郎,当时县治设在紫金山麓的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相传,郭福安知晓风水术,他见紫金山脚下有一块宽广的河谷盆地,背倚紫金山,面朝挂袍山,汀江从盆地中间穿过,潆 三折,盆地内地势平坦,溪流纵横,土地肥沃,林木葱郁,交通便捷,地旷人稀,且未受兵燹之灾,是开基创业的“风水宝地”。于是,任满后不再回抚州而率家人来到这河谷盆地创建家园,将此处命名为“郭坊”村。在郭福安开辟郭坊村后的85年,上杭县治迁到这里。郭福安生有二子:长子小四宣义,次子小九儒士。裔孙播迁海内外,如,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郭福安裔孙就分布在台北、台中、新竹等15个县市。台湾的郭氏裔孙曾多次组团回祖居地上杭,来到他们魂牵梦绕的祖祠——郭氏家庙,点燃一柱香,献上一片心。
对着楹联,我的思绪一跳,又想到和郭氏有关的一段爱情故事。南宋理宗宝佑二年(1254年),原居浙江杭州府钱塘县琉璃八角井的梁忠只身来到上杭县城郭坊村经营小本生意。一日,梁忠挑着货郎担在汀江河边经过,见一年轻美貌女子在河边洗衣,顿生爱慕之心,便问:“请问大嫂娘,此地为何方?”女子嗔曰:“过往客人目惘惘,脚踏上杭问上杭,是人家千金女,为何叫我大嫂娘?”梁忠嘻曰:“俺也不会目惘惘,不知上杭问上杭,看你胸前奶姑大,才会叫你大嫂娘!”女子羞得满脸通红,哭着往家里跑。梁忠心想坏了,惹祸了,三十六计走为上,急匆匆往城西而去。女子回家后向父母哭诉刚才遭遇。父母问是何方人氏,女子说是有个穿白衣的卖货郎,似外乡人,已往西走了。此女是郭氏富户千金,父母听后怒不可遏,于是派遣多人去追寻这惹事后生。不多时将梁忠找回,几经盘问,女子父母觉得此人虽是卖货郎,一表人材,谈吐文雅,不像油嘴滑舌之徒,倒像个书生,转怒为喜,得知他是杭州人士且尚未娶妻后,于是想将此女许配给他为妻,梁忠自然欢喜。婚后,他们定居于上杭县城,育有二子:长国才,次国宝。梁忠夫妇仙逝后分别葬在城郊三元岭和石牌岗。
值得一提的是,梁忠的第7世孙白砂水竹洋梁氏始祖梁缘春在明朝初年回浙江杭州祭祖访亲时学会高腔傀儡戏,带回戏神“田公祖师”,并将神位安放在水竹洋村中心的“田公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白砂组建戏班授徒演出。高腔傀儡戏经过众多艺人的改革、创新而成为名扬海内外的客家木偶戏。
一段郎才女貌,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孕育了一个客家入闽姓氏,培育了客家文化的一朵奇葩——客家木偶戏。不久前,笔者有幸到四川省仪陇县去瞻仰朱德元帅故居时(上杭也是朱帅的祖籍地),接待我们的仪陇县政协、客联会领导中有一位仪陇客联会的梁副会长,他的上祖也是从上杭辗转迁入四川的,我把梁忠与郭氏的爱情故事介绍后,大家都发出高兴的欢笑,认为可以编一出《梁忠与郭氏》的爱情喜剧来弥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为梁氏后生多添些喜事、开心事。
新生巷33号,有幢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包氏祖祠“河清堂”,寓宋代名臣包拯的典故“包公出,黄河清”之意,每块青砖皆有“包祠”字样。客家包氏入闽始祖纯白,原居江西建昌府(府治在今江西南城县)包家坊,宋孝宗隆兴年间(1163-1164年)任汀州府学教授,后代理上杭县事,任满解职后隐居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下都乡新寨村)。包纯白聚妻钟十娘,生一子七郎,裔孙播迁闽粤赣川台港及海外各国。包纯白夫妇原葬在汀江南蛇渡下首河岸,由于汀江棉花滩电站的兴建,1999年春,省内外族裔捐资将始祖考妣暨二世 、三世祖金骸一同迁葬于距小陈坑不远的银子凹。
包纯白裔孙主要聚居地有闽粤赣桂黔川湘浙陕和台湾、香港等11个省(区)的百余个县,祖孙三代名医的包育华、包识生、包天白,杭川硕儒包千谷,国学名家包树棠,创“包体”书法、被慈禧太后称为“字妖”的四川南溪人包汝谐等都是他的裔孙。
我走出新生巷来到解放路,从巷口往西行不到百米就见到一幢明代古民居,大门口挂着“丁状元旧居”的牌匾。丁状元名叫丁锦堂,他是有清一代,福建唯一的武状元,同治十年,钦点为一甲状元及弟、御赐盔甲,任命为头等侍卫,内廷行走。光绪皇帝载即位,授以“振威将军”衔,任命为海上重镇闽粤南澳厅游击,曾代理总兵,此时,正是鸦片战争之后,海疆多事之秋,但丁锦堂在南澳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凯觎。他为祖国,保卫了东南海疆的安全,是上杭人民的英雄。
丁状元的上祖丁十二郎是客家丁氏入闽始祖,他原居抚州府临川县,北宋神宗戊申科进士,于熙宁六年(1068年)奉命任上杭知县事,其时县治设在钟寮场。丁十二郎勤于公务,为官清正,深受百姓爱戴,任满卸职后,百姓恳请留下,于是定居钟寮场。丁十二郎妣梁氏生有一子念四郎,夫妻死后葬于钟寮场古寺后一里许,上下两墓,地势“飞凤形”,丁念四郎授上杭钟寮场判场之职,娶妻陈氏、雷氏,生一子府户。府户娶妻黄氏生三子:三七郎、三八郎、四九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上杭县治迁郭坊村(今上杭县城),年逾古稀的丁府户亦率全家迁入新县城。
丁氏后裔从5世开始外迁,主要迁往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山西、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等地。
我走在县城解放路。这条街过去被称为中山路、登俊大街……它是千年古邑中最古老的一条街,街的两房曾建有:钟、简、范、胡、陈、丘等众多客家姓氏祖祠,它见证着客家先民的迁徙发展史。其中最为壮观的当数解放路206-208号的丘氏总祠。该祠占地5000多平方米,“杭邑所建祖祠推此为冠”。清末,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联络上杭举人丘复等丘氏族人,在丘氏总祠创办福建省第一所民立师范——“上杭邱祠师范传习所”,培养新学师资,该祠虽经190年风雨,至今仍保存完好。
丘氏总祠奉祀的客家丘氏始祖三五郎于宋代自宁化石壁村迁上杭太拔城前坝(今太拔乡太拔村)定居。丘三五郎生有十子,十子发十房,播迁福建(31个县市区)、广东(29个县市区)、江西(26个县市区)、台湾(19个县市)、浙江、广西、四川、重庆、湖南、贵州、云南、湖北、安徽、海南、香港、澳门。据考,丘三五郎在闽粤浙赣等地的后裔辗转迁台成为那里开基始祖的有数百人,台湾世界丘氏宗亲总会原秘书长丘秀强在《闽粤台丘(邱)氏世系源流研究总结》一文中指出:“查台湾区丘(邱)氏先世多系来自广东嘉应州及潮州、饶平、大埔、丰顺、陆丰暨福建诏安、南靖等地……先祖都是操客家语系的。……而吾族十之八九操客家话的都是上杭追祀始祖三五郎公派下裔孙(继隆公裔孙特盛)”。台湾丘氏裔孙绝大部分为上杭三五郎公后裔。丘三五郎裔孙还播迁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尼、泰国、缅甸、南非、美国、加拿大及中美洲。
丘三五郎及夫人李氏、陈氏死后合葬于太拔乡黄岩村屏风岭,墓地呈“金簪插壁”形,该墓始建于宋代,墓前有石华表一对,刻有“世历四朝昌三百年科第,支传十派绵亿万代簪缨”,历经修葺,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丘氏总祠,一位丘先生向我转述了丘逢甲先生的侄孙女、著名作家丘秀芷女士讲过的一段话:“上杭是我的祖居地,我的先祖逢甲公在上杭创办师范传习所,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事情。”“这次我带了弟弟、妹妹回来,感到很亲切。以后,还要带我的儿子、儿媳等家人回来,每年至少回来一至二次。”丘女士发自肺腑之言,也是众多外迁乡亲的共同心声。
我告别丘氏总祠,从解放路来到南门汀江大桥,脚下川流不息的汀江再次引起我的沉思:这几年我接触了许多回来寻根拜祖的客家乡亲,我深深地感觉到客家人都有极强的木本水源寻根认祖意识,客家儿女都遵从尊祖敬宗睦亲联谊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们虽然远播异国他乡,然而心系祖地。他们回到上杭访亲拜祖,热心为祖居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献计出力。例如:吕氏迁闽始祖太德,原籍金陵宁国府旌德县,宋宁宗进士,任福建漳州府司马,后迁上杭胜运里赤嘴岗,生有四子,裔孙迁南京、福建新罗、漳平、漳州、漳浦、平和、南靖、建阳及广东潮州等地。原广西人民出版社社长吕梁先生撰写的《上杭情,骨肉亲——吕氏迁广西陆川五百年志》说,迁桂十万吕氏后裔源在上杭太拔张芬。他还说,今日陆川60万人口,讲客家话的占40万。“祖居陆川五百年,莫忘上杭旧家山”。李火德在宋朝年间由宁化迁上杭,生三子,裔孙遍布南方各省和港澳及东南亚各国,被人誉为“闽粤李氏大始祖”。每年春分日数以千计的李火德裔孙云集李氏大宗祠祭拜始祖火德公,据李氏大宗祠统计,近年来有3000多位居住在台湾、香港、澳门和世界各地的火德裔孙回到上杭稔田祭祖。张氏始祖化孙公曾“作牧汀州”,宋宁宗年间,他“卜吉移居闽上杭”。他有18个儿子,裔孙遍布闽粤赣台湘浙桂黔川皖鲁港澳等省区,并发展到东南亚各国,已达千万之众。每年入春以来,棋布在各地的张氏裔孙都会组团到上杭白砂茜洋祭拜“鄞江始祖”张化孙,他们还将筹集巨资在上杭建“张化孙文化中心”。温四九郎于宋朝年间从石壁到上杭安乡洪山塘开基,他是闽粤港台温氏的发祥始祖。香港温氏宗亲会理事长温顺兴先生是位耋耋老者,1997年、1998年两次回杭祭拜始祖温九郎古墓(在上杭庐丰安乡)。他说离别祖籍地8代(他是台湾温氏第8代),归来寻根扫墓是饮水思源,了结心中藏了半个世纪的愿望。……感人的事例太多了,这非笔者秃笔所能描述。但我深深地体会到自唐宋以来,杭川大地以宽广的胸怀吸纳了一批又一批的客家先民在这块风水宝地开基创业,休养生息。奔腾不息的汀江又将客家儿女送到新的天地开拓新的基业。历史的风云,汀江的波涛,使上杭成为客家乡亲根之所在,情之所系的客家祖地。(作者:钟巨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