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潭木偶
福建龙岩上杭享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据国家一级编剧孙国亮先生《风情闽西》一书考据,闽西木偶戏源流有二:一为众所周知的“白砂派”,另一为鲜为人知的“黄潭派”。师承浙江杭州木偶戏的“白砂派”较注重提线技巧,而到“弋阳腔”的故乡江西学艺的“黄潭派”则擅长音乐和唱腔。
上杭县蓝溪镇黄潭村历代盛行木偶戏,至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存汉声鸣、赛天香、乐荣春、桂兰堂、新宝华、老万春、福春堂等11个傀儡戏班,造就了龚育增、龚步阶、龚华美、龚汉昌、伍道昌等一批知名木偶艺人,其中尤以龚育增技艺最精声名最盛。他擅长雕刻木偶,他雕刻的木偶头和所制作的道具新颖大方,远传到闽赣诸县;在提线唱腔方面,他也颇有造诣,带有二代徒弟。他1964年从广东大埔县新星木偶剧团精简下放回乡务农后,又将木偶戏艺传授给唐仲生、伍中兴、黄加锻、丘莲英、丘美娣等当地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闽西民间木偶戏班相继湮没。怀着对木偶戏艺术的执着追求,龚育增与唐仲生联手筹办黄潭大队木偶剧团。之后几年,该团巡回演出于闽西和粤东各县,很受观众欢迎。1985年,因老艺人相继亡故,该团解散。
名震一时的黄潭木偶戏就此销声匿迹了么?不!2002年,唐仲生拿出多年积蓄,并向信用社贷款1万元,盘下师傅龚育增(1989年亡故)原办“新宝华”戏班全套道具,并逐渐添置新道具新设备,邀请同门师弟伍中心、黄加锻,聘请永定汉剧团退休花旦演员饶雪芳,本县泮境乡老木偶艺人何从忠,并另行招收若干人,重新组建黄潭木偶剧团。目前,在闽西民间仅存不多的木偶剧团中,该团人员配备较齐全,器材设备较完备,堪称翘楚。
在市、县两级文化部门和当地党政的关心扶持下,在刘金寿、丘亿初、葛荣春等前辈的指导下,黄潭木偶戏重新焕发了蓬蓬勃勃的生机,将揉鞭、舞棍、背人、脱衣、钉刀枪、打五彩、打花鼓、舞狮、抛葫芦、弄蛇、放箭等木偶戏特技发扬光大,呈现在城乡各地舞台,让新、老木偶戏戏迷大饱眼福。广东梅州一家音像制品公司慕名而来,将黄潭木偶剧团演出的节目《杨三笑》和《文武魁》摄制成VCD光盘,广为发行。
2005年,闽西(上杭)木偶戏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黄潭木偶戏艺人倍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弘扬民间瑰宝木偶戏的决心和信心。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黄潭木偶剧团在蓝溪镇党委的正确引导下,重新组建为“蓝溪镇新农村建设木偶剧团”,古戏新演,在保留传统剧目的同时,积极创作、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民间风味浓厚的题材,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配合当地“三个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寓教于乐,诙谐风趣。他们创作的《婚育新风进万家》、《磨豆腐》等多出剧目,走村穿寨地巡回演出,红遍了周边乡镇,并应邀到外地交流。
2006年11月18日,上杭县首届片区农民文化体育节在稔田镇成功举办。黄潭木偶剧团(蓝溪镇新农村建设木偶剧团)不负镇党委、镇府厚望,在活动期间大显身手,广博好评。当时,黄潭木偶剧团戏台前人山人海,场面极为火爆壮观。
近半个世纪以来,黄潭木偶剧团三起三落,几度沉浮,但不管情况怎样,都致力于弘扬木偶戏这个民间瑰宝,为传承闽西文化遗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让新、老观众领略了木偶戏艺术独特而深厚的魅力:方寸木雕得形容酷肖装成生旦丑净莫笑他真真弄假;数条线扯来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到底看节节传神。(文/唐宝洪;摄/姜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