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客家文化在两岸民间交流中的作用
钟巨藩
[内容提要]闽西是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台湾客属乡亲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客家文化已深深扎根于台湾客属乡亲的精神生活之中。闽西客家祖地运用根祖文化、族谱文化、民间文化等客家特色文化积极开展两岸民间交流,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事实说明,加强客家文化在两岸民间的交流,对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客家文化 两岸民间交流 作用
客家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并吸纳了当地原住民文化和其他民系文化的区域性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是客家祖地联系台湾客属乡亲的精神纽带,在促进两岸客属乡亲的民间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根祖文化促交流
闽西,位于福建省西部,与粤东、赣南毗邻,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也是台湾600万客属乡亲的重要祖居地。尊祖敬宗,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革开放后,每年都有几百批、数以千计的台湾客属乡亲回祖地闽西寻根祭祖。受到当地党政和乡亲的热烈欢迎。
宋宝庆三年(1227年),李火德从宁化石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今稔田镇丰朗村)。他生有三一郎、三三郎、三三郎三子,裔孙分布我国16个省份13个国家,台湾李氏很大部分是李火德的裔孙,尊李火德为“闽粤大始祖”。李火德仙逝后,葬在丰朗村岗头“螃蟹游湖”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道光年间,李氏裔孙在稔田镇官田村建有“李氏火德公大宗祠”(又称李氏大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湾李氏同胞视李氏大宗祠为心中圣地。清宣统元年(1909年),首次维修李氏大宗祠,台湾李氏裔孙就捐款银元2000余圆。1990年12月和1991年3月台湾李氏宗亲会理事李哲源先生分别组织了124人和85人的寻根祭祖团到李氏大宗祠祭祖,开台湾客属乡亲在中断了几十年之后回上杭祖地“寻根之旅”先河。1992年3月,以李传田先生为团长的台湾桃园县中坜市李氏祭祖团180余人到李氏大宗祠祭祖;2001年5月,李传田先生又组织56人的祭祖团回上杭祖地祭祖,他们与大陆的李氏乡亲欢聚一堂,共进午餐,席间无话不谈,欢歌笑语,显示了浓浓的宗情、乡情和亲情。从1990年开始至今,一批又批的台湾李氏裔孙父子同行,夫妻同往,扶老携幼,不辞劳苦,回上杭祖地寻根祭祖。台湾李氏乡亲通过寻根祭祖,加强了对大陆乡亲的交流和对祖地的了解。台湾李氏万九郎公祭祖团团长李重耀先生说:“我们的祖先是200年前从永定县楼下村迁移到台湾去的。20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回到祖居地来寻根祭祖,实现了我们的寻根梦,我感到万分高兴。”“我们虽然相隔两岸,但根系相连。”李哲源先生说:“海峡两岸原本就是一家,应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作出努力,要让年轻人不忘‘本’,知道自己的‘根’在大陆”。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祖居建昌府南丰县的吴宥(承顺)先迁宁化石壁,再迁龙岩龙门石牌前,为吴氏入闽西开基祖。吴宥十二世孙吴纲,又名念一郎迁永定县下洋思贤村开基,传至二十四世吴胜昌于清咸丰六年(1850年),由永定迁台湾桃园。2000年11月,龙岩市举行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客属总会会长的吴伯雄先生率团参加。11月21日,吴伯雄先生携夫人戴美玉女士回到祖地思贤村寻根谒祖。吴伯雄先生在热情的乡亲陪同下来到吴氏宗祠崇德堂祭祖。崇德堂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年)。1991年重修时,吴伯雄题词祝贺,其题词“敬宗绍德”金字牌匾高挂祖祠正中。吴伯雄为吴宥二十七代,吴纲十六代裔孙。对于这次寻根谒祖之行,吴伯雄先生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开幕式中说:“藉此机会,先父生前嘱咐之宿愿得以实现,内心至为欣慰。”祭祖当天,吴伯雄在致辞时说:“我们中国人,每一个人对祖宗都要非常热爱,我是吴家子孙,当然要回来。”2008年8月14日,积极促进两岸交流合作和两岸和平发展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先生回祖国大陆出席奥运会开幕式和观看比赛后,又偕夫人再次回到他魂牵梦萦的祖地思贤村省亲祭祖。思贤村的乡亲早早迎候在村口,以客家最高礼仪迎接自己的亲人,开道的锣鼓敲起来,黄色的凉伞撑起来!前往吴氏宗祠的路上,“伯雄,你好!”“伯雄,家乡人民欢迎你”“心系祖根,骨肉情深”……一条条大幅横标,扑入眼前。“乡亲们好!”吴伯雄一手牵着夫人,一手向乡亲们挥手致意。完成祭祖仪式后,吴伯雄站在宗祠前,深情地说,第二次回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非常兴奋,非常激动。同宗同祖同心声,隔山隔海难隔情。同样的文化,同样的血缘,我们的感情,我们的关系是任何人都不能切割的。他还说,客家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回乡祭祖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现在台湾已有三分之一的客家乡亲回到大陆寻根祭祖。
族谱文化促交流
族谱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簇奇葩,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姓氏血缘的徽记。客家族谱以家族史料的形式记载闽台客家人同根共祖的事实,也是海峡两岸客家裔孙血缘文化认同的纽带,对台湾客家裔孙寻根认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客家族谱文化是客家文化的精华。上杭县作为客家主要聚居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民间保存有大量的族谱,上杭县图书馆从1993年起就开始抢救收藏散佚在民间的珍贵家族史料,并于2000年成立了客家族谱馆。目前,该馆已收藏闽、粤、赣、台等省客家地区118个姓氏1600多种版本10000多册的族谱,以及主要姓氏的祖宗画像和明清时期客家地区的一些方志、名人书画等。成为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公共图书馆乃至全国公共图书馆收藏客家族谱之最。客家族谱馆为台湾客属乡亲寻根问祖和了解客家历史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近几年来,该馆先后接待了“台湾高雄市客家文化事务基金会”等台湾客属团体近60多批4000多人次,三次参加龙岩市举办的“闽台渊源关系族谱展”、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客家族谱展”、“‘寻根与认亲’客家族谱选展”等到活动,吸引了众多的观众。
2009年3月18日至4月27日由两岸有关团体共同主办,上杭客联会和客家族谱馆承办的客家族谱赴台展获得巨大成功,在海峡两岸产生了巨大影响。客家族谱在台北、台中、高雄、苗栗等4个县(市)展出,累计接待观众2.36万人次,参观者有白发苍苍、行动不便的老人,也有活泼可爱的中小学生、幼稚园小朋友,有台湾社会各界人士,也有大学生、公教人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台湾各大媒体纷纷前来采访报道,在岛内引起很反响。
族谱对接是族谱展的一个重要目的。主动来对接的台湾乡亲多,对接效果好是这次谱展的一大收获。台中市杨贵山的上祖从福建连城迁广东蕉岭,再迁台湾苗栗美浓,他在我们带去的杨氏族谱上找到了来台脉络,表示要回大陆寻根。曾在台中朝阳科技大学服务多年的范光煌先生退休后,一直从事范氏族谱的研究和编撰,发现台湾范氏族谱错漏很多,特别是中断了16代,一直无法接续。在我们带去的族谱中纠正了原来的错谬,补续了16代,十分高兴。3月31日、4月1日,两次留言:“发现中断16代之家谱,重叙家谱之兴奋,实难以言喻,感谢展出之客家族谱馆。”“一、宝山一座,提供寻根溯本者,挖宝之大好机会。二、台湾之范氏族谱鲁鱼亥豕者,缺漏者,都已获得补正。兴奋之余,特留字以表感恩之情。”上杭籍的去台人员,79岁的赖培昆老人自1947年离家后,就和家里失去联系。4月3日由子、女陪同前往看展,查找族谱,了解家乡情况。参展工作人员根据他提供的资料,寻找认证,再查看赖氏族谱,终于找到了赖培昆记忆中的老家和弟弟赖培兼等亲人,感激之情难以言喻。
这次客家族谱赴台展,进一步促进了台湾同胞对“根”“祖”
“脉”的认同,增进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桃园县桃园市大郡幼稚园的120多位小朋友,在谢园长和老师们的带领下参观谱展,在祖图展室,谢园长声情并茂地向小朋友说:“我们的祖宗来自大陆,没有祖宗就没有我们,我们要尊祖敬宗,不要忘记根本。台湾《全球客家邮报》刊登李纯恩的文章也指出:“此次高峰论坛除了学术论文发表外,清明节前后举办祖谱展,不仅有慎终追远、怀念列祖列宗精神,更让后代子孙恪守‘食水念在源头,食果拜树头’不忘本的启示。”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台北家谱中心都表达了要和客家族谱馆进行学术交流的愿望。这次谱展进一步促进了两岸客家乡亲的交流,在台展出期间,我们得到了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台北县新店市客属族群促进会、台湾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台北市苗栗同乡会、台中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台湾世界客属总会高雄分会等客属社团和众多客属乡亲的大力支持。谱展工作人员对来参观的客人热情接待,文明相待,互赠名片,合照留念,结识了一批台湾团体负责人员和官员,为开展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台湾同胞对一个中国的认同感。正如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先生指出:“这次族谱展出是对‘台独’分子、深绿人物、‘去中国化’的人最有力的痛击。”“不单为上杭、龙岩、福建、台湾,而且为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
民间文化促交流
民间信仰是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客家民间信仰也是客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客家人播迁台湾时,不仅带去了祖地的生产技术,也带去家乡的民间信仰、神灵崇拜、风俗习惯等民间文化。
定光大师,又称定光古佛、定光佛,俗名郑自严,五代时生于福建泉州同安。据《汀州府志》记载,他“年十一出家,十七游豫,除蛟患。乾德二年(964年),来汀之武平南岩。郡城南潭有龙,为民害,师投偈,沙涌成洲。郡守赵良以闻,赐南安均庆院额。”⑴定光大师来到汀州府武平县,驻锡于岩前狮岩,为老百姓除去水患。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坐化后“邑人塑其肉身以祀。”⑵据说,定光大师辞世后,他的神灵还庇护汀州百姓,宋绍定三年(1230年),湘赣闽粤边区发生大规模寇乱,在乱军攻打汀州府,眼看郡城快要攻破时,定光大师屡屡显灵,使乱军饭煮不熟,交战关键时刻在云中显现神兵旗帜,使乱军军心动摇,遭致溃败。百姓认为“汀民更生,皆师力也”。宋嘉熙四年(1240年)经汀州士民的请求,郡守奏请朝廷,诏赐定光大师曾居住过的汀州府衙后寺院寺额为“定光院”,赐法号为“定光圆应普慈通圣大师”。南宋以后,定光古佛的民间信仰进一步传到粤东、赣南,并成为闽西及周边客家地区的守护神,清代杨澜《临汀汇考》云:“定光古佛,汀州土神最灵者,非淫祠也。”
明末清初,闽西客家大量播迁台湾。自然会随身带去定光古佛这位闽西老家保护神的香火。当时居住在淡水一带的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供奉定光古佛。随着生活的安定,他们又鸠资建寺供奉,至今台湾岛内供奉定光古佛的寺院有数百座,信奉定古佛的人口上百万之众。
2002年1月7日,武平县岩前镇建筑队在武平南岩定光古佛寺——均庆寺旁,开挖水沟时挖掘一块石碑。石碑一面镌刻“募叩台湾乐助碑记”的正文及罗、王等50多姓捐款人姓名、金额,另一面镌刻“台湾府善信乐助建造佛楼重装佛菩萨碑”列有张、朱等60余姓捐款人姓名、金额。总计约960名台湾善男信女为重修寺院,建造佛楼捐献银两。大理石碑镌刻的时间为“大清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孟春”,说明定光古佛的民间信仰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前就传到了台湾。这块石碑印证了闽西与台湾定光古佛信仰的渊源关系。
1989年,由台北淡水镇鄞山寺住持胡俊彦先生带领信士数人跨越海峡,来到大陆闽南、平和等地寻找定光佛的根,虽跋山涉水,费尽心机,结果无功而返。1991年,胡俊彦先生又带领信士30多人到大陆寻访,在杭州法相寺查阅大量资料后,终于在闽西山区的武平县找到了定光古佛的“根”。1992年农历七月初一,胡俊彦先生率领16位信众,再次跨越海峡,护送定光古佛的雕像到武平岩前,并进行开光典礼。此后,两岸定光古佛的信徒频繁举行友好交流。台北淡水鄞山寺还定下了一条规矩:每隔三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派信徒回到武平岩前,在定光古佛的佛像前取些香灰回台湾,以示定光古佛灵气永在,庇佑信众平安吉祥。2000年,台南县大竹镇专门派人到岩前均庆寺举行分香仪式,从均庆寺移植香火到台湾,以示其供奉的定光古佛是正宗。2007年6月,台湾海峡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董事长张世良先生,率领来自彰化的20多位定光古佛信徒到武平祖庙均庆寺进香。2008年7月18日至20日,“海峡两岸定光古佛与客家民间信仰学术研讨会”在福建省龙岩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共同缅怀定光古佛业绩,弘扬定光古佛精神,共结定光古佛神缘。
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已深深的植根于台湾客家乡亲的心中,要进一步发挥客家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要进一步加强血缘文化、民间文化等客家文化在两岸民间的交流,促进和谐两岸的构建,维护台海和平,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上杭客家联谊会
地 址:上杭县临江路46号
邮 编:364200
电 话:0597-3991365
注释:
⑴清曾曰瑛修,李绂纂:《汀州府志》。王光明、陈立点校本第682页,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年。
⑵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