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盛——中都籍水稻育种专家
李双盛,这位中都人民的儿子,为了大地的丰收,几十年来他痴恋于水稻育种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培育的糯稻杂交品种,不但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他的业绩在闽西大地传扬,他的大名和科研成果被编入《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辞典》第一卷,《当代中国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第四卷。继1993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后,2002年6月,李双盛又被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
1945年10月8日,李双盛出生在上杭县中都镇富光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在他4岁时改嫁,祖母和堂兄把小双盛抚养成人。中都是上杭有名的“鱼米之乡”,村民以农为业,双盛跟随家人早出晚归侍弄禾苗。他耳濡目染,从小就养成了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深厚感情,也使他树立了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理想。
1964年8月,李双盛毕业于龙岩农业学校。由于当时不包分配,他毕业后回到家乡务农。1965年3月,李双盛被调到上杭县木薯蚕制种站,任蚕种繁育辅导员,由于工作出色,不久,被选调到龙岩专区蚕种场,还是做蚕种繁育工作。在蚕种场,他最大的收获是每日在与蚕的交道中,学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无私奉献精神。
1970年,李双盛“双喜临门”。一喜是在这年2月,他被正式调到龙岩地区农科所,担任水稻育种课题组的助手,二喜是经人牵线搭桥,与老家的邱庚秀姑娘喜结连理。可是在新婚燕尔之际,单位就安排他到海南岛从事“南繁育种”。双盛二话不说,服从安排,惜别娇妻,奔赴海南。结婚成家后的第一个春节,李双盛夫妻没能在一起过个团团圆圆的新春佳节,俩人天各一方默默地承受着相思之苦。想起新婚不久的妻子,双盛这条客家汉子用客家人的谚语“舍不了娇妻做不了好汉”来劝勉自己,将思念庚秀之情深深埋在心头,全身心地投入到育种工作。20世纪70年代的海南尚未开发,工作、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没有房子住,没有新鲜蔬菜吃,常常喝苦涩的海水。在海南的日子里虽然工作辛苦,但汗水换来了成果。李双盛和同伴们克服重重困难,虚心求教,圆满完成了任务。实践出真知,李双盛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1974年9月,课题组硕果累累,选育成功77—175、A60、铁培红等几个优良品种,由于李双盛的出色工作,他由工人转为干部。他工作更加扎实认真,对水稻育种科研非常投入,只要有时间就向书本学习,还参加大专函授,向行家道教,在种子的神秘世界里乐此不疲。
1980年代初,原课题组组长因工作变动,李双盛被推到了课题组长的位置,以往当助手,领导怎么安排,就怎么做。现在要自己当组长,一切都要认真考虑,周密安排,抓好落实,好在当配角的时候掌握了工作规律,加上人缘又好,工作起来能够得心应手。
1983年,李双盛被调到新成立的糯稻育种组进行早糯品种的选育。当时常规的糯稻品种,普遍存在产量、米质、抗性和熟期不协调的矛盾。选育早糯新品种当时算是个冷门,也是个空白,现在而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高优稻种。为了选择较好的糯稻亲本,李双盛和他的同事们一道走访专家,向实践学习,不辞辛苦地跑遍了闽西的山山水水,寻找优良的糯稻种质资源,向浙江、江西、广东等地的行家取经和了解、索取糯稻种源。在从全省各地收集、引进的236个亲本材料中历经三年的艰辛终于选育出具有优质、抗病、丰产性好的糯稻新品种——“闽糯580”。该品种先后在全省示范推广面积达52万亩,创经济效益近4千万元。
在此基础上,1984年李双盛又与课题组的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利用闽糯580和糯稻717两个优势互补较强的稻种作亲本进行配组杂交选育,获得第一组杂交后代。水稻育种像一门艺术。既要高产、优质、抗病虫,又要生育期适宜、适应性广、耐肥等等,把所有优良的性状综合在一起。然而,自然界的规律往往是矛盾统一的,优质不抗病、高产不优质等相对而存在。为了获得性状稳定、质量优良的杂交后代,在杂交后代收获后,进行考种,也就是说筛选、选优汰劣,然后再播种观察,观察后代有无变异,必须进行反复筛选,淘汰劣质品种,这是一项十分繁琐的过程。
繁殖的数量是比几何级数增长还快,收获的每一粒稻种的后代,都要进行单独收割、晾晒、记录、统计、分析,其中的工作十分繁琐。幸好妻子邱庚秀农转非后,分配到他的课题组,当了李双盛的助手,妻子刚接触育种时,看着他一撂一撂的观察记录、统计资料,形象地说:“这比族谱还繁杂啊!”育种工作就是与天地打交道,风吹雨淋加日晒,农民在稻田是动手,育种人还要动脑,下雨天一般稻农往家走,育种人则往田里跑,看护育种材料,风雨人生是育种人的写照。
李双盛为了更准确地掌握糯稻的育种目标,连续三年奔波于江西吉安、浙江绍兴和龙岩沉缸酒厂等糯米名酒产地,向这些以糯米为原料,糯稻的需求量大,对糯稻品质、优劣鉴别力强的酿酒企业了解对米质的需求。此外,还把糯稻杂交后代中的抗性材料34份、优质24份、高产30份送到客家地区农家做成糍粑,检测米质情况。闽西是客家地区,客家许多加工的食品都以糯米粉为原料,客家米酒已是传统名酒,有“红色牛奶”、“红军可乐”的雅称,因而,糯米米质的好坏,这里的农民可以说有相当权威性。通过征询糯米需求企业和个人的意见,李双盛掌握了米质的选育目标。为了选择抗病抗虫的糯稻品系,他还把杂交后代放到上杭茶地福建省水稻抗病诱发中心病圃栽种,通过人为的环境淘汰抗病虫弱的稻株,选择抗稻瘟、白叶病强的稻株。就这样一代代繁殖,一代代考种,整整6年繁育了11代。
6年中李双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87年,正当李双盛夫妇为闽岩糯迎来希望的时候,人误水稻一天,水稻就误一季,夫妻双方忙于水稻的育种,疏忽了对孩子的管教,不幸的事发生了,他年满十岁的男孩,在郊游的途中溺水身亡,夫妻俩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之中。丧子的悲痛,天下父母心相似,李双盛夫妇为了执着的糯稻育种事业,从痛楚中解脱出来,继续前行。
1989年,经过多年多代的筛选和栽种,培育出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征特性的闽岩稻,并且可以进入大田释放试验示范。1993年,闽岩糯通过了市级农作物品种审定;1995年,通过了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7月16日,经国家农业部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确定为国家级品种,获国家科委、农业部“九五”期间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第一批等后补助,并获省科委及省水稻育种攻关二等后补,两级补助合计12万元;还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闽岩糯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截止到1999年,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南方八省市(区)推广面积累计519.89万亩,经济效益达5.838亿元。1998年10月8日,福建省国际文化经济交流基金会98集友科技成就奖在福州颁奖,李双盛评为十个获奖者之一和两个农业系统获奖者之一,登上了领奖台。
30多年来,李双盛在种子世界里攀登,获得4项省级和5项市级科研成果奖,被评为省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省优秀共产党员、市管拔尖人才,先后三次评为市劳动模范。可是在育种之路上他总是永不满足,育成闽岩糯之后,他还育成岩紫糯33、岩紫糯35和杂交稻新组合福优158,其中岩紫糯35还获1998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余的也都获奖。李双盛虽已退休,但仍在发挥余热,担任着龙岩市龙津作物研究所所长、上杭中都科技兴农科技组组长等职务,仍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大地的丰收。真是: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钟巨藩 李子芹)